新聞中心

Latest news
首頁 新聞中心
Latest News

新聞中心

2019 / 12 / 23

臺鹽綠能漁電共生 智慧養殖闢新局

臺鹽綠能漁電共生 智慧養殖闢新局

臺鹽綠能總經理蘇坤煌(左二起)與資策會服創所所長謝文泰、組長邱璟明、許聿靈博士(左一)合作,「智慧農業數位分身」技術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毛洪霖/攝影

 

2019-12-23經濟日報 賴俊明報導

 

臺鹽綠能為積極推動「漁電共生」發展綠能發電結合水產養殖,攜手資策會、國立海洋大學、新漢共同打造「漁電共生數位分身解決方案」創新實證,推動初始即獲經濟部工業局「智慧城鄉生活應用發展計畫」支持,因資策會導入經濟部技術處支持的「數位分身技術」、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肯定,初試啼聲即締造佳績。

 

資策會與臺鹽綠能完成「智慧農業數位分身」第一階段成果建立智慧養殖模型,第二個階段預計將單一場域複製到多座場域,增加養殖物種。臺鹽綠能總經理蘇坤煌表示,台灣養殖漁業因高齡化現象,年輕一代要跨足養殖漁業時,更需要經驗傳承,數位分身技術正好切中需求,臺鹽綠能以「農漁為本、綠電加值」一地多用將科技融入養殖漁業,綠電發展結合智慧養殖,為漁民帶來更多利潤。

 

蘇坤煌認為,透過數據蒐集與決策模式累積,知識才能得以保留和傳承。資策會是國內AI、大數據的權威,與資策會「智慧農業數位分身解決方案」合作,可完整建立獲利的智慧養殖模式,帶動產業創生。臺鹽綠能預期1~2年內,數位分身技術將在綠能專區從概念驗證到商業驗證,最終推導出足以讓農漁民顯著獲利的模式。過去台灣的農漁業重度依靠「人的經驗」,現在則需要依賴「數據」,藉由邏輯與經驗的結合,數據的蒐集與決策模式的累積,借助數位分身技術,讓老漁民養殖更輕鬆,有助降低養殖技藝門檻,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加入養殖行列,漁電共生也為數位分身第一個農業實證案例,未來期待可拓至溫室作物、禽產等。

 

 

 

 

 

AI+HI 智慧養殖新元素

 

 

「數位分身」是結合 AI 人工智慧,與 HI人類智慧的新興技術,國際研究機構 Gartner 連續三年將其評為全球未來關鍵十大技術之一。經濟部技術處在2016 年開始布局於前瞻科技研發中,也是看重未來的科技發展除了提升自動化效率,同時也需數位保存領域產業技藝,建構AI與HI交互學習與進化的人機協同技術。

 

資策會服創所組長邱璟明表示,「智慧農業數位分身」技術運用AI+HI數位分身的概念協助農、漁業從傳統養殖邁向智慧養殖,將傳統農漁業生產養殖技術數位化與數據化,運用感測器、人工智慧、數據模型與機器學習,把農漁民的現場操作、決策行為建立為優良農漁民的知識模型,將專家職人的技術以數位化方式傳承,解決人力短缺與因應極端氣候。

 

邱璟明強調當未來當感測器在現場偵測到類似狀況時,就能使用這個知識模型,快速提供決策建議,如此週而復始,在一次一次的決策建議和執行過程中,將不同狀況下農漁民的經驗和判斷依據紀錄下來,持續不斷進行學習,協助農漁民進行產能和效率提升。

 

資策會表示,目前全球僅台灣與荷蘭兩國率先將 AI+HI 數位分身技術投入農業領域,台灣獨特的農漁業結構,尤其適合將數位分身技術投入農業、漁業和茶葉領域,未來可將農漁業產品的培育過程、施藥和施肥紀錄全面以數位方式紀錄保存,透過數據分析確保甚至提昇產品品質,在未來還可結合區塊鏈技術,提供無法修改造假的產銷履歷,提高科技農民的「智慧化監控」和「精準化生產」,提升傳統農漁產業的生產力,達成永續經營,為台灣農漁業帶來產業升級的新價值。

 

 

智慧養殖 找出穩定的獲利區間

 

蘇坤煌認為設施型養殖在台灣已經推行一段時間,成功與失敗的案例都有,但很多都還是在用傳統方式養殖,並未引入新的技術。工業4.0已經走那麼久了,以現在的技術、設備絕對足夠,關鍵還是在於告訴漁民,這是一個會賺錢的模型,而且相關佐證數字要夠多。

 

資訊業出身的蘇坤煌比喻,傳統養殖像是類比,智慧養殖則像是數位化,強調的是精準與穩定。在穩定區間,就可以確保收益。從類比進階到數位化,必須仰賴的是龐大的數據資料庫,後續才能做更好的分析與提出對應方式。

 

智慧養殖最大的挑戰還是在於科技與養殖的結合是不是真的可以解決現在養殖所面臨的問題,所以才需要透過不斷的驗證與收斂,找出最穩定的營運模型。臺鹽綠能既然選擇漁電共生,就是希望漁業發展能夠長遠,要證明這樣的模式可以幫助漁民獲得更大收益,未來自然就能拓展。

 

資策會許聿靈博士指出,R&D100得獎的技術必須有其創新性與影響性,能對產業發展帶來破壞式創新與提供人類生活更好的新產品、新服務。智慧農業數位分身將為台灣農漁業提供升級的方向與步驟。

 

報導連結: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1799/4242525